新型职业农民梦工场农邦邦 农之家 农未来

全国咨询热线:400-085-1715

联系我们
全国咨询热线:400-085-1715

电话:400-085-1715
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义和路20号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邦技术

2024年玉米穗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意见

点击数:2562024-07-18 15:21:59 

新闻摘要: 2024年玉米穗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意见玉米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,也是玉米螟、黏虫、棉铃虫、甜菜夜蛾、锈病、穗腐病等多种病虫害集中发生期。穗期病虫害防控不好,不仅严重

 2024年玉米穗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意见

玉米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,也是玉米螟、黏虫、棉铃虫、甜菜夜蛾、锈病、穗腐病等多种病虫害集中发生期。穗期病虫害防控不好,不仅严重影响产量,还会加重穗腐病发生,产生毒素,降低玉米籽粒品质。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,黄淮海地区粘虫峰期早、蛾量高,河南、山西、河北等省多个监测点一代蛾峰较常年提前5天左右,蛾量明显高于常年;黄淮华北出现棉铃虫迁飞高峰,河北多点蛾蜂比去年高,累计蛾量是去年的3倍。我省多个测报点棉铃虫累计诱蛾量高于上年。进入7月份,副热带高压开始西伸北抬,我省降雨增多,田间湿度增大,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。同时,天气预报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接近常年,但总体强度偏强,我省玉米南方锈病较大范围发生风险较高。为指导各地科学高效做好穗期病虫害防控,保障秋粮安全,特制定本技术意见。

一、强化监测准确预警预报

一要高度重视田间调查,摸清摸准病虫发生为害情况。各地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开展田间调查,规范调查方法,确保调查数据的可靠性、真实性和准确性。对于重大病虫害,必要时,要加密调查频次,扩大调查面积,做到常发性病虫牢牢掌握,突发性病虫高度敏感。尤其是针对南方锈病、粘虫、草地贪夜蛾等暴发性、迁飞性病虫,要求做到早发现,早预警,不留监控死角。二要管好用好监测设备,及时掌握重大病虫害迁飞消长动态。各地要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管理和维护,确保设备良好运行状态,要定人、定时查看诱测情况,准确掌握设备监测数据。持续开展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建设,进一步增配自动化、智能化监测设施,积极融入全省智能监测网络系统,提高数据分析预测技术,提升智慧植保水平。三是加强病虫信息调度,准确发布预警报。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,常规病虫信息按照要求定期报送,新发、突发、暴发等紧急病虫信息要在24小时内完成上报。各市、县要明确所承担的任务清单,加强数据报送管理。实行病虫趋势会商制度,根据病虫基数、天气预报以及作物生长发育,适时组织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家会商分析,及时发布预报、警报,精准预测病虫趋势,指导科学防控。

二、关口前移压前控后

玉米穗虫种类多、发生期不整齐,幼虫期防控效果差,必须坚持“关口前移,压前控后”策略,把防控关口前移到成虫期和卵期,压低成虫基数,减轻幼虫发生量。主要措施包括灯诱、性诱、食诱等成虫诱杀措施和卵期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控害措施。灯诱田间每50亩左右安置一台杀虫灯,有条件的可购置太阳能杀虫灯,针对棉铃虫、甜菜夜蛾、玉米螟等害虫,在成虫始期(大约7月上中旬,胶东地区可适当推迟5-7天)开灯诱杀。性诱每亩地放置1~3个性诱捕器,成虫始期,性诱捕器内插放性诱剂。害虫成虫高峰期(大约7月下旬,胶东地区可适当推迟5~7天),采用无人机顺行条带喷洒食诱剂,每间隔100米喷洒一行诱集带。天敌控害,于成虫产卵始期(7月底至8月上旬,胶东地区适当推迟5~7天),采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球,每亩释放1.5~2万头蜂,寄生玉米螟、棉铃虫等害虫虫卵,降低种群数量。

安置杀虫灯和性诱捕器,应在成虫羽化前及时安放,防控结束后要及时收回,一方面回收再利用,另一方面防止收获期农机事故发生。洒施食诱剂,要做好食诱剂喷洒无人机改装工作,注意喷洒食诱剂时尽量洒到大片叶面上,提高防效。赤眼蜂球要低温保存,在有效期内及时完成释放。

三、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果

玉米穗期多数病虫害是流行性、迁飞性病虫或转移危害性强的害虫,且此时玉米植株高大、田间郁闭,一家一户防控难度大、效果差。各地要加强组织发动,充分用好各级财政重大病虫害防控补助资金,加大政府购买防治服务力度,实施区域联防联控,开展大规模统防统治。大力推广玉米“一喷多促”技术,一次性施药兼治多种病虫。杀虫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乙酰甲胺磷、哒嗪硫磷、茚虫威等药剂,防治玉米螟、棉铃虫、甜菜夜蛾、粘虫、草地贪夜蛾等害虫。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、唑醚•氟环唑、丙环•嘧菌酯等药剂,防治叶斑、穗腐病、锈病等病害。根据玉米长势需要,可选用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与杀虫杀菌剂混合施用。连续阴雨或雨量较多地区,化学药剂防效降低,可在害虫低龄幼虫期和病情初发期利用微生物菌剂等喷施防治。防治穗虫幼虫可选用白僵菌、绿僵菌、苏云金杆菌、核多角体病毒等;防治茎基腐病、叶斑类病害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等。

【责任编辑:(Top) 返回页面顶端